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能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其颜色变化,从而在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确定组织、细胞结构的一门新兴组化技术.免疫组化的应用(一)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在临床医生看来,病理诊断当属坚信不疑的,癌就是癌、结核就是结核,是不可能有误的,国外对病理诊断报告的质量控制标准是石蜡切片要100%正确,术中快速诊断要98%正确.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100%是不可能的,一是因为技术水平问题而误诊,2是因为目前还不认识、鉴别诊断的手段不够而做不出诊断,在免疫组化应用以前,约有10%的肿瘤诊断是疑难的.对这些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查后,依据抗体的种类、数量及经验的不同,最后获得正确诊断的达疑难病例的50%-80%不等,也就是说,有一半的疑难病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查,获得了正确诊断.比如来源不明的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用角蛋白抗体获阳性,就支持癌的诊断;用波纹蛋白抗体获阳性就支持肉瘤的诊断;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获阳性则支持甲状腺癌的诊断;用S-100蛋白抗体获阳性就支持黑素瘤的诊断.这样就为临床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不仅仅诊断为一个来源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瘤.由此可见,应在所有的病理科普遍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以利于肿瘤的临床诊治.(2)激素受体及生长因子检测对预后及治疗意义激素受体及各种生长因子对正常组织的功能调节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可影响着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可对肿瘤内各种激素受体与生长因子进行定位、定量分析,已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工作.对乳腺癌与激素受体关系的研究已有了较明确的结论,即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预后优于阴性者,而且阳性者对内分泌治疗反应好、无瘤生存期延长.相似的结果也见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目前已有针对癌细胞核内的激素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核内的激素受体可作为乳腺癌对激素反应性的更重要的预测指标.作为激素调节蛋白的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和pS2也是激素受体功能过程中的一个标记.已经证明,两者也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同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recept,EGFR)也是肿瘤预后判断的指征之一,表达EGFR者,无瘤生存期延长.(3)癌基因蛋白的临床应用对癌基因(oncogenes)在肿瘤生物学中的价值已有大量的研究,在瘤细胞内常表现为瘤基因的扩增、突变、移位等,其活性的异常则通过mRNA瘤蛋白(oncoprotein)的水平增加表达出来,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可对这些瘤蛋白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检测,以探讨其临床意义.虽然瘤基因的种类繁多,但目前已有肿瘤临床意义的却十分有限,主要是c-erbB-2、c-myc、ras和p53.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表达c-erbB-2的浸润性乳腺癌者预后差.恶性度高者阳性率高.导管内癌中粉刺癌为阳性,筛状癌则为阴性.卵巢癌中阳性率为30%,而且提示,阳性表达的卵巢癌者预后要差.c-myc是作用于核内DNA的瘤基因,可刺激DNA的合成.c-myc的过度表达则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发展,因而肿瘤的侵袭性增加.在对宫颈癌、小细胞癌的研究中已证实,表面c-myc增加者存活期缩短.P21是一种ras瘤蛋白,已发现在肝细胞癌、大肠癌中表达增高,在卵巢癌中也有过度表达的报道.对于其预后意义则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肿瘤抑制基因中了解最多的人体肿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敏感基因、大肠癌消除基因和p533种.P53蛋白结合在特定的DNA特定片段上,对细胞通过G1期起到阻断作用,分为突变型和野生型两种.突变型P53蛋白半衰期长,在癌细胞内可较多积聚,故易于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出.目前发现P53基因突变是人体癌症中最常见的,可见于70%的大肠癌,30%-50%的乳腺癌、50%的肺癌,其中小细胞癌达100%.(4)对肿瘤细胞增生程度的评价肿瘤细胞增生是否活跃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和预后.传统上判断一个肿瘤是否生长活跃是靠病理组织学观察细胞分裂像的多少来决定的,但由于记数不准确以及影响因素太多而临床应用价值有限.其他方法还有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染色、3H-胸腺嘧啶摄入放射自显影、流式细胞术(FCM)等,但实践证明其中以免疫组化法对瘤细胞增生抗原进行定位定量最为简便、可靠,主要是通过Ki-67和PCNA(proliferationgcellnuclearantigen)的单克隆抗体来实现的.这些肿瘤增生抗原已证明与许多肿瘤的预后有关,即Ki-67或PCNA阳性细胞多者,其恶性度增高,预后不良,其中以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较为明显.而且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Ki-67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并与激素受体的表达呈负相关.(5)发现微小转移灶用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要在一个组织中认出单个转移性肿瘤细胞或几个细胞是不可能的,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则十分有助于微小转移灶的发现.如对一组常规病理切片证实为阴性的乳腺淋巴结,经免疫组化检查后,其淋巴结转移率可达23%-26%,即有1/4的以往认为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已具有淋巴结转移,这对于进一步的治疗和预后都十分有意义.同样,在对骨髓的免疫组化检查中发现,用常规方法认为无骨髓受累的乳腺癌病人中有21%发现了骨髓中的转移灶,这种微小转移灶的发现,对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6)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在判断肿瘤是原位还是有浸润发生以及有无血管、淋巴管的侵袭是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的.用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对于上述问题的判断有时是十分困难的,但用免疫组化法检查可获得明确的结果.如用层粘连蛋白(laminin)和Ⅳ型胶原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清楚的显示基底膜的主要成分.一旦证实上皮性癌突破了基底膜,就不是原位癌,而是浸润性癌了,其预后意义是不同的.已见到对乳腺癌、大肠癌、子宫颈癌、胰腺癌、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及恶性黑素瘤等肿瘤应用免疫组化研究基底膜的报道.采用第8因子相关蛋白、UEA凝集素等显示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免疫组化方法则可清楚地显示肿瘤对血管或淋巴管的浸润情况.对许多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以及有无血管或淋巴管的浸润,这是主要的鉴别依据,同时也有治疗和预后意义.(7)指导肿瘤的治疗应用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不仅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现在发现,在肿瘤的治疗上也有应用前景.如许多肿瘤对化疗不敏感,是由于肿瘤内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酶的活性增加所致.如2氢叶酸还原酶以及P-糖蛋白增加,用免疫组化方法可以检查细胞内的这些酶或糖蛋白,以了解肿瘤是否有抗药性.其他还有p24蛋白、热休克蛋白、β生长转化因子等,也可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得到定位定量检查,探讨肿瘤的有效治疗途径.由于肿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有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使许多肿瘤临床医生感到不知从何入手来拓展其新知识的临床应用.从病理组织学角度来说,当务之急是病理与临床密切配合,先将已经成熟的基础研究结果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获得的参考价值尤其直接和明了,应及早应用,让病人获益.(8)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人体的免疫性疾病,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组织细胞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复合物等进行检测.(9)病原微生物的检查人体疾病的致病微生物中有的在常规病理检查中不易发现,尤其是病毒性致病微生物,由于其分子水平的结构,在细胞水平上难以发现,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则可明确发现病原体抗原的部位以及定量.